详情

追溯南溪抗战文化(上)

南溪之声 21753阅读
振星
振星Lv.21楼主+关注
2019-08-10 10:35 来自南溪


南溪不仅红色文化著名,抗战文化也颇具光辉。南溪在抗战时期是祖国的大后方,曾接纳了若干内迁的著名教育、研究机构,从而创造了灿烂的抗战文化。当时内迁机构主要是落脚在南溪的李庄古镇19839月划归宜宾市翠屏区领属)。李庄历史悠久,隔江与大桂轮山对峙,与长江有机融合,形成了江导岷山,流通楚泽,峰排桂岭,秀毓仙源的自然景观。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为古僰人聚居地,属古僰国。因镇内有一天然大石柱名李庄而名。隋、唐、宋代,其对岸曾作过戎州(今宜宾市)州治、六同郡治、南广县、南溪县治长达400多年。清咸丰时李庄为南溪县最大的场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庄为南溪县第三区公所治所。

抗战时期,这里曾闪耀着人文之光,是当时与重庆、昆明、成都并列的四大抗战文化中心。海内外信封上只要写上中国李庄就可准确送达。国立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即中国建筑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等为代表的十多家中国当时顶尖的教育、研究机构,先后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内迁李庄达五六年之久,在这里继续从事教育、研究、科普和服务地方的工作,为抗战文化的积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7 年,日寇侵入东北,北京城沦陷,当时的国民政府节节败退。上海的国立同济大学等机构,已迁五次,仍被日机轰炸威胁,需继续搬迁到安全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李庄向同济大学发出了邀请: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16字电文,掷地有声,有千钧巨力。随后中国营造学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先后迁到李庄。小小的李庄用自己的青瓦木墙为学者名士们搭建起了一座座避难所,不少学者文人纷纷奔李庄而来,人数最多时有1万多人。

19467月,随着载有最后一批抗战文化人的轮船鸣笛起锚,李庄一下子空寂了。但在李庄的岁月, 让迁居李庄的文人们难以忘怀。19465月,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等几十位专家,署名镌刻了《告别栗峰碑铭》,位于李庄镇西南约5公里的栗峰山庄。

既表达了对李庄的依依惜别之情,又传递出对当地人淳朴厚实的优良民风民俗的赞颂。历史不会忘记李庄,人民不会忘记李庄。这段历史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精神遗产和学术遗产,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李庄抗战文化。首先在精神层面:学者的爱国精神以及学人的责任和担当意识令人肃然起敬。当时日寇遍地燃起侵略烽火,占领我国土,屠杀我同胞,要毁灭我文化。中华儿女不仅在前线抗击侵略者,还要反击日寇亡我中华精神传统的文化侵略,坚持文化研究和教育后代,使民族文化得以薪火相传。当时在李庄的这批学者,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报效着祖国,他们坚守着教书育人的岗位,坚持着对历史文化的研究,保证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文脉传承。陆建芳说:在李庄的文化抗战保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彻底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妄图灭亡中华文化的野心。内迁学者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中国学人的责任与担当意识。现在的李庄月亮田,在梁思成当年生活战斗的故居的门上,挂有一副对联:国难不废研求,六载清苦成巨制;室陋也蕴才情,百年佳话系大师。作为中国建筑学的奠基人,之所以携《建筑创作》中外建筑文化研究小组首先踏入李庄,在于愿意感受并发扬一种实实在在的学人精神:青灯黄卷苦读,热血挚情坚忍。罗哲文先生每每忆起梁、林二位恩师,便赞扬他们浑厚华滋,秀润天成,对待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那样真诚虔敬,全无骄矜的浮躁;面对日军侵华的罪恶行径,作为民族的建筑学人不断反躬自省,体现着华夏建筑传人强烈的独具震撼力的心灵。学者也是战士,他们需要战斗的阵地。而李庄就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战壕,证明了:日寇再凶恶,也不能摧毁中华文化命脉,熄灭中国文化绵延传承的火种。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到李庄,见到童第周等学者在艰苦简陋的条件下,用金鱼作生物实验,坚持科研,曾惊异地说:这是不可思议的奇迹这时的李庄不仅仅是个地域的概念,还体现了一种精神力量的人文概念。抗战学者们的战斗精神,至今也能激励我们,不要浮躁地盲从求利的风气,仍应该不废研求,即使条件简陋清苦也蕴才情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这种文化传统的精神!其次在学术层面:学者的学术成就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的众多学者在抗战时期极为艰苦条件下仍然恪尽职守,默默无闻地努力工作,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国的抗战事业、为中华民族现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喜欢此帖就给TA打赏~

感谢您的赏脸阅读

3
5
10
15
20

打赏后这些钱都会交给作者

您的城市币余额不足

可能感兴趣

没有任何回帖,回复抢沙发~
3 5
城市通